從我的父輩看當代青年發展 --觀看《我和我的父輩》有感-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中国)電子工程系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中国)

ENGLISH

黨建專欄

從我的父輩看當代青年發展 --觀看《我和我的父輩》有感

發佈時間 :2021-10-25 點擊數 :

(閆雯荻 無1团支部)

尊敬的各位老師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

其實今天站在這裏給大家做分享 ,我本人是有一些露怯的;我在這裏放眼望去 ,在座的各位有各位老師 ,其餘的基本上都是師兄師姐和我的同齡人 ,還有一些班級同學 。其餘的是電子系一字班的新生 。但是我覺得這確實是一個相對比較好的機會 ,因而我還是接受了組織上給我的「給大家講一講」的任務 。黨的一個很好的優點在於有充分的民主性 ,即誰都能夠說幾句 ,能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來跟大家交流 ,所以我講成什麼樣子 ,請大家海涵 ,大家對我來說有什麼異議或者討論的話 ,可以隨時提出來 ,我更喜歡討論的這種氛圍 。

最開始跟李喆老師溝通分享的內容的時候 ,我覺得周四下午非常好 ,因為前天晚上電子系剛好組織了大家的集體觀影《我和我的父輩》 ,我以為這部電影會像前兩部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 、《我和我的家鄉》一樣 ,或者用一個模塊把大的民族發展的時間線串在一起;或者用每一個小的模塊聚焦「鄉村振興」一個大的主題;這樣我可以講講我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故事 ,比方我和北京奧運的故事 ,比方我的家鄉和鄉村振興的故事 ,但是《父輩》這個電影 ,坦然講 ,他的鏡頭的語言和敘述的故事 ,其實並沒有引起我很多的共鳴 。當我們在看這個電影的時候 ,我們不免去審視自己的父輩;然後發現既不是戰爭中艱苦拼殺 、為了小家放棄大家的軍區司令員;不是為了祖國的火箭事業 ,貢獻自己生命的「兩彈一星」先驅;也不是在改革開放潮流中 ,先人一步 ,把握時代潮流的「鴨先知」;更不是「人工智能」或者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中付出生命的科學家;同時我覺得電影中所呈現出的「人工智能」與我的理解相差甚遠 。其實回過頭來看 ,也許在座的大多數的「父輩」 ,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個普通人;然而也許是我們的「父輩」的經歷太過普通 ,又怎能體現出電影所弘揚的「主旋律」;這可能是這個電影拍出來給人很彆扭感覺的「本徵矛盾」吧 。

關於電影的藝術方面的評價 ,相信有很多影評人已經做了 ,大家可以上網隨便查一下 ,應該有不少 。在這裏我想再跟大家聊一聊每個單元所講的小故事 ,和故事背後的所表現出的精神內核 。《乘風》中 ,內容最核心的部分應該是父親在帶着老百姓轉移的過程中 ,經過激烈的心理鬥爭 ,點燃了信號彈 ,可以預料的犧牲了自己的孩子 ,保全了轉移過程中幾十個老百姓的性命 。四年之後 ,他當年所救的孩子「三魁」 ,在和他重新見面之後 ,電影的鏡頭語言實際上是有「成為他的孩子 ,繼承他的意志」的味道在裏面的 。這個單元 ,所表現的是中國共產黨人 ,在抗戰時期 ,犧牲小我成全大我 ,艱苦奮鬥保家衛國的這種精神 。我相信 ,對於一個父親來說 ,相較於犧牲他自己 ,可能犧牲自己的孩子更加讓其難以接受 。影片中也用硬漢吳京的哭戲表達了這種內心的糾結 、這種艱難的抉擇 。然而讓我不舒服的點在於 ,這個模塊中其實有一些「神劇」的影子在裏面;它開場的鏡頭語言 ,我可能看了大概10分鐘才確定是抗戰時期 ,說白了我覺得沒有戰爭緊張的節奏 ,相反有着很生活 、很鄉土的氣息 。同時在最後騎兵團衝刺搏殺的畫面中 ,也有着一些誇張的手法和表達;但是我覺得可以從象徵意義上理解 :正因為有中國共產黨人不懼犧牲的這種精神 ,才能用落後的武器裝備 ,實現保家衛國的目標 。

《詩》的單元 ,則是講述了老一輩航天人的故事 。這個故事整體充滿了浪漫主義情懷 。我對於《詩》這個題目的理解是 ,它表面上看起來說的是父親或者母親寫給孩子的詩 ,實際上說的則是航天人自己用火箭為筆 、以燃料為墨 ,在蒼穹之上 ,為後代萬千中國人寫的一手詩歌 。在祖國建設的過程中 ,在貧瘠的時代 ,確實科研條件遠比我們現在要艱苦的多 ,確實也要經歷無數的犧牲 。從建國到發展 ,從貧瘠到小康 ,確實靠着一批堪稱偉大的理想主義先輩的無私奉獻 。故事裏父母這種精神也傳遞到了哥哥和妹妹身上 ,妹妹仍然在繼續這父母的事業 ,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航天員 ,是新時代中國航天人的故事 ,也是一種傳承的內核所在 。故事中也涉及到了「小家」與「大家」 、「隱瞞」與「坦白」 、「親情」與「離別」等等的元素;通過父親的死亡 ,讓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認識到國家發展需要我們去繼承 ,讓他從一個看起來近乎「無理取鬧」的孩子成長為一個有責任 ,有擔當的大人 ,這是《詩》這個單元中的傳承 。這個故事同樣讚揚了 ,在祖國建設時期 ,為了祖國發展獻出自己一生的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 。還是那句老生常談的話 :我們有着今天的美好生活 ,離不了他們當時的努力 。大家也要珍惜現在如此美好的科研和學習環境 ,我覺得 ,為祖國的發展譜寫美麗的詩篇 ,是在座的各位乃至清華全體電子人的終極目標;無論大家的科研方向如何 ,我覺得儘自己努力 ,讓其在國家發展中有所推進 ,是一個可以評判的重要價值標準 。

《鴨先知》的單元 ,是整部影片中四個單元中完成度最高的 ,主要講述了中國第一個電視廣告誕生的故事 。影片聚焦於「鴨先知」這一個父輩的形象 ,簡單概括而言是「精打細算 、善於變通 、強於動手 、敢於冒險」 ,而這正好與改革開放初期弄潮兒所需要的精神特徵無比符合 ,因而也造就了他的成功 ,可以說是被時代大的背景下裹挾的個人 、家庭的顯示代表 。改革開放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 ,也是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過程賣出的堅實的一步 。每個領域都有着這樣的先驅 ,他們的敢為人先的精神 ,共同譜寫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奇蹟 。無論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國慶遊行活動 ,還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型情景史詩 ,其中改革開放相關內容均以「春潮滾滾」的模塊出現 ,在結合歌頌小平同志的《春天的故事》一曲 ,與電影中經常出現的「春江水暖鴨先知」一句中的春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這也是鄧小平同志改革開放總路線的前半句「允許一部分先富起來」所規劃的 。然而 ,這個模塊所展示出的內容 ,實際上很少能夠得到同學和同志們的共鳴 ,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很多同學們的父輩並不是那個時代中得到機會的先驅者 ,他們的父母可能只是千千萬萬社會中的普通人;另外一個則是小平同志規劃的總路線中的後半句「先富帶動後富 ,實現共同富裕」看起來仍然遙遙無期 。這也是談論這個模塊中繞不開的一個話題 ,共同富裕和貧富差距 。就這個問題 ,我曾經諮詢過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肖貴清教授 :他的看法是 ,階級之間的差距的模型如同一根彈簧一樣 ,壓的太緊不行 ,太松也不行;而國家是能很好的調控這個問題的 。我相信 ,這也是中國共產黨未來工作的一個重要目標 ,也是我們這代共產黨人用雙手改變未來的重要使能方向 。

影片的最後一部分則是《少年行》的單元 ,則是「科幻親子」題材 。其主要講授的故事則是一個人工智能的「父親」 ,在穿越的過程中 ,為自己的製造者的小的時候做一次了「父親」 ,幫他重新燃起了對於科學 、對於未來的美好期望 ,也幫他存續了逝去的父親的偉大理想 ,這是一種關於新時代中國所需要的「鑽研精神」 、「美好未來」的傳承 。然而 ,坦然的說 ,在這個模塊里 ,所展示出的「人工智能」與我所認知的「人工智能」相差甚遠;同時在人工智能領域失敗了5次之後即逝去生命的冬冬的父親這件事情 ,也讓我有點難以接受;可能慶幸自己博士科研方向與人工智能相差甚遠 ,開個玩笑 。看完這個親子小故事 ,另一個角度而言 ,我也沒有看到與我們所說的「主旋律」所印證的部分 ,但是至少告訴了大家一個道理 ,在大家迷茫 、失落的時候 ,應該多回頭看一看 ,看一看自己原來的夢想 ,體悟一下堅持到現在的原因 ,在大家有任何想要放棄的念頭的時候 ,不妨回頭看一看 ,我覺得這是整個單元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未來需要我們這代人創造 ,所以對我們來說 ,某種角度上需要做「有理想」 、「有志氣」的未來新青年 。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着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這裏我也簡單談談看法 。總結完整個電影 ,我很樸實的講 ,某種角度上是讓我失望了 。如果說《我和我的祖國》裏面 ,有六個模塊讓我滿意;《我和我的家鄉》里 ,我還能為兩個模塊獻出淚水 ,在《父輩》這個電影裏 ,以我挑剔的眼光 ,很難有讓我滿意的 、產生強烈共鳴的模塊 。誠然 ,「父輩」二字很大程度上限定了題材 ,同時由於不能和前幾年的內容加以重複 ,因而作者們的「畫布」也變得越來越少 。但是一個關鍵問題是 ,各位導演是否知道我們想看什麼 。在講述我的故事之前 ,我想把兩個問題留給大家 ,這是我一直思考也難以有着很好的答案的問題 :我們是否需要這樣的主旋律電影 ,來增強廣大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以及除了這種快餐式的拼盤 ,它能不能以一種更好的方式呈現?這個問題可能會隨着越來越多的「主旋律」電影的誕生找到答案 。

接下來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和我的父輩」 ,某個角度上也講一下我的入黨的心路歷程 。前文中已經提到很多次 ,我的父親 ,和廣大的 ,千千萬萬的勞動工作者一樣 ,是一個「普通人」 。他甚至不是共產黨員;我是我整個家族裏面的第一個中國共產黨員 。而我父親的父親 ,則一輩子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在我父親小的時候 ,是一個老農民 ,是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落實之後的村小隊的隊長;後來辭去了小隊長的職務 ,又額外做了很多苦力活 。他跟我講過 ,早上4點下地 ,晚上7點回家 ,是他給我講述的農民的生活 。不怕汗珠子摔八瓣 ,老百姓盼的是日子甜;自改革開放之後 ,家裏開始逐漸能吃飽飯了 ,這是改革開放所帶給他們那輩人的回憶 。對我父親而言 ,則是受益於高考制度 ,通過中專招生成為了一個小縣城的事業編單位工作人員 ,也結識了我的母親;我的成長 ,也經歷了從農村到縣城的轉變 ,這是努力的人用雙手創造財富的結果 ,也是時代的魅力所在 。我父親的工作崗位經常要和各種各樣的農民打交道 ,多半是「征地」 、「修路」等等負責協調溝通的工作 ,他對於這些農民之間有着一種天然的同情 ,這也遺傳給了我 。「鄉村振興」戰略開始 ,我也在一直關注着農民們生活的發展 。2019年1月份 ,我前往福建省南平市 ,調研農村特派和生態銀行兩個當地的制度 ,也讓我對於「鄉村振興」有了更為接地氣的認識 。現在回到老家的時候 ,能看到面貌煥然一新的農村 ,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切實體現 ,也讓我體會到了共產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承諾 。

現在回想起自己入黨的心路歷程 ,離不開家庭的教育 。我的父親性格樸實 、憨厚;我的母親曾經是一名人民教師 ,現在是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 ,他們每天在做的事情 ,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崗位 。耳濡目染之下 ,我曾經對這種服務性的崗位有着朦朧的憧憬 。在最初決定要入黨的時候 ,我也是迷茫的 :對於理論知識很缺乏 ,對於某些事情認識不夠深刻 。我跟我當時的輔導員聊這個問題的時候 ,他給我的建議是 ,如果我很愛為他人服務 ,能夠在集體的活動中找到樂趣 ,那大可先交入黨申請書 ,理論學習相關的內容則可以在積極分子時期認真學習 ,再進行補充 。我聽從了他的建議 ,在大一軍訓結束後就提交了入黨申請書 ,在後面的學習 、生活中 ,我再逐步加深對於中國共產黨理論的學習 ,認識到了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本質和精神內核 ,也對更多的事情多了更多的思考 。所以我很慶幸當時入黨的決定 ,我個人是能在為他人服務 、結識新朋友 、與人交往 、團隊活動等等中獲得滿足感和自豪感的 ,因而黨員可能也是我的最終歸宿 。所以給大家的一個建議是 ,在考慮要不要入黨這個問題的過程中 ,可以僅憑藉着朦朧的對黨的嚮往和樸素的認知來提交入黨申請書;提交申請書後在積極分子培養期內再更多的學習理論知識 ,增強對於中國共產黨的認識 ,後面再決定是否要發展 。如果你一直在猶豫要不要交申請書這個問題 ,那麼也就失去了很好的培養的機會 ,認知也不會有很大的提升 ,可能就失去了很好的機會 。

在積極分子培養期內 ,我擔任班級班長的職務 ,同時積極參加黨小組的各項活動 ,最後在大二上學期進行了發展 。積極分子培養期內 ,我在多種多樣的集體活動中 ,得到了豐富的滿足感和自豪感 ,也在黨小組的活動體味到了中國發展和中國道路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的關係 。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讓我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深刻 ,也堅定了我的步伐 。在成為黨員之後 ,我參加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遊行活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 ,這裏面的故事 ,可能就等着下次我再跟大家有所分享 。

最後 ,我還是想談一點青年道路的問題 。4月19日 ,習總書記考察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中国)時指出 ,當代中國青年 ,是與新時代同向同行 ,共同前進的一代 ,生逢盛世 ,肩負重任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 ,未來中國的偉大復興需要我們這代人親手創造 。作為清華學子 ,可以在科研上對國家發展有所推動 ,力爭解決「卡脖子」等關鍵問題;也可以有着自己的理想 ,用自己的雙手去踐行使命;我只是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有時候考慮一個問題 ,大家不必過分關於與自己的利益 ,不要想着一個事情做了以後對自己有利或者有害;更多的想一想 ,某種角度上對於國家 、對於社會的改變 ,既然我們站在了「清華」這個地基上 ,我們的目光理應大一點 ,開闊一點 ,格局應該更高一點 ,這是我對大家 ,尤其是電子系本科1字班新生的殷切期望 ,當你格局夠大 ,便不會拘泥於一點一滴的得失 ,也可以過得更加快樂 ,更加開心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