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題三學習體會-劉一民-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中国)電子工程系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中国)

ENGLISH

黨建專欄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題三學習體會-劉一民

發佈時間 :2019-10-21 點擊數 :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是信息系統研究所的劉一民 。我2004年在電子系讀本科時入黨 ,2009年博士畢業後留校在我系信息系統研究所工作 。

從研究生階段開始 ,我一直從事的科研方向是雷達信號處理 。雷達是中 、遠程預警探測的重要手段 ,是國防安全的基石 。我國的雷達技術水平在國際上處於較為先進的行列 ,但距離主要戰略對手 ,尤其是在實戰條件下的作戰能力上還有較大差距 , 。

回憶十年前面臨職業選擇時 ,曾有不少崗位的機會擺在面前 ,但促使我選擇現在這份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當時課題組已經開始開展的某新體制雷達理論與技術研究 。

通過分析學科發展規律 ,當時課題組判斷抗干擾手段匱乏將會嚴重製約我國雷達裝備下一階段的發展 。抗干擾技術是雷達領域的公認難點 ,同時由於其特殊的敏感性 ,幾乎完全沒有國外相關研究基礎可供參考 ,需要與國際上頂尖同行背靠背的競爭 、摸索 。同時 ,課題組選擇的技術途徑是一條潛力巨大 、但技術風險極高的路線——甚至被本領域經典教科書「判死刑」 。但如果取得突破並得到應用 ,將能十分有效地提升我軍裝備的實戰能力 ,甚至實現對對手的反超 。

但當時也正是該方向研究的「瓶頸期」——本來很有希望的型號科研項目被中斷 ,其它預研課題也幾乎得不到支撐 。但也是在這期間 ,導師和領導的不斷鼓勵 、團隊新成員的加入 ,也讓我看到了突破的希望 。經過反覆的對比和慎重的思考 ,我選擇了留下繼續從事喜歡但 「希望渺茫」的科研方向 。當時想法十分簡單 :去工業部門 ,可能在某個重點型號上做出自己的貢獻 ,甚至或許能成為總師 、領域專家 。但在清華 ,通過科研和教學的結合 ,卻可能從整體上幫助部隊裝備的關鍵能力上台階 。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優秀的人 ,而他們可以為國防事業發揮更大 、更重要的作用 。

幸運的是 ,我們很快利用新的數學工具找到了技術突破的途徑 ,隨後獲得了及時但有限的經費支撐 ,能夠研製原型樣機 。接下來的科研過程是艱辛的 。為了節約經費 ,團隊老師和學生一邊推公式 、證定理 、寫論文 ,一邊畫電路 、焊板子 、搭系統 、做實驗 。為了獲取探測飛機的數據 ,我們在通州的拆遷工地上做鋪開攤子 ,但採集數據的同時需要警惕野狗咬傷 。功夫不負有心人 ,樣機完全驗證了理論預期 ,項目結題時也獲得了機關和專家的一致好評 。

喜悅總是暫時的 ,軍隊機構調整使項目下一階段的支持沒了着落 。但同時我們了解到部隊某型戰略裝備在定型過程中遇到了抗某類型干擾能力欠缺的嚴重問題 ,行業一度束手無策 ,有的專家甚至給出了「世界性難題」的評價 。經過初步的溝通 ,用戶 、工業部門均認為清華的技術路線是大有希望的 ,但還有大量的實用化工作要做 ,而且沒有經費支撐 ,需要「自帶乾糧」去完成 。幸運的是 ,團隊沒有考慮太多 ,而是立刻陷入了再次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興奮當中 。隨之而來的是一年多不分晝夜的攻關 ,從清華園 ,到通州 ,到南京 ,到鎮江 ,再到西北的戈壁灘 ,團隊把一個實驗室里的「玩具」做到最重大的軍演現場 、最高水平的裝備上 。在沙漠邊緣上的經過三十多天的努力 ,終於在實戰場景下實現了近10年來的期盼 。之後的兩年 ,團隊進一步在戈壁 、湖泊 、海邊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面向實戰的「新時代」強軍建設思想讓我們能夠有機會能「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把技術真正用到裝備上 ,用知識和技術報效祖國 。

在這個過程中 ,在團隊的成員也不斷走到了國防科技工作崗位上 ,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在某次重大演習活動中 ,曾經的師弟 、學生有多人堅守在不同的陣地 。偶爾在悶熱的裝備放艙里 ,通過野戰通信線路聽到遙遠但熟悉的聲音 ,讓人感到既溫暖又堅定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