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學習教育第五專題】郝智彪 :不忘初心 ,腳踏實地 ,堅持中國特色發展道路-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中国)電子工程系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中国)

ENGLISH

黨建專欄

【黨史學習教育第五專題】郝智彪 :不忘初心 ,腳踏實地 ,堅持中國特色發展道路

發佈時間 :2022-01-07 點擊數 :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 ,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 、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腳踏實地 ,重在實事求是 ,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客觀實際緊密結合 。

2021年必定是載入史冊的一年 ,是中國共產黨建立一百周年 ,也開啟了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 。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 ,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 ,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鄧小平在1979年底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十一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勝利召開 ,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

我們黨歷來高度注重總結歷史經驗 。每到重要歷史時刻和重大歷史關頭 ,黨都要回顧歷史 、總結經驗 ,從歷史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 。當前正處於一個重大歷史關頭 :世界也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節點 ,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使國際力量對比變得更加平衡 、大國戰略博弈加劇推動國際體系深刻變革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快重塑世界 、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推升全球治理加快變革 。而這個大變局中最大的變量就是中國 ,中國的發展將深刻影響世界格局的變化和發展軌跡 。十九屆六中全會的《決議》 ,融匯了百年來中國共產黨踐行初心使命所進行的奮鬥 、犧牲和創造 ,深刻揭示了「過去我們為什麼能夠成功 、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 。同時 ,《決議》鮮明提出「兩個確立」 ,即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 、全黨的核心地位 ,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 。《決議》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 ,對推動全党進一步統一思想 、統一意志 、統一行動 ,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 ,具有決定性意義 。

中國共產黨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 ,也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百年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 ,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堅持實事求是 ,從中國實際出發 ,洞察時代大勢 ,把握歷史主動 ,進行艱辛探索 ,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時代化 ,指導中國人民不斷推進偉大社會革命 。我們黨百年歷史中 ,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歷史性飛躍 。每一次歷史性飛躍都堅定了我們走自己的路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決心 。

第一次飛躍就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和經驗總結 ,即毛澤東思想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 ,之所以能夠把革命引向勝利 ,一條根本性的經驗就是 ,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 。毛澤東思想這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一旦被中國人民所接受 ,就轉化成對中國社會進行革命改造的偉大的物質力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勝利 ,更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從那時開始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就註定要對世界格局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首次提出 ,是在1938年9-11月召開的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 。毛澤東後來在黨的七大上說 :「六中全會是決定中國之命運的 。」毛澤東明確指出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着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 ,即是說 ,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 ,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 。」從歷史上來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一直伴隨着我們黨成長壯大的過程 。

1945年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 。從大革命失敗到全民族抗日戰爭前夕這十年 ,是中國共產黨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堅持鬥爭並達到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時期 。這十年的歷史經驗證明 :中國共產黨人的力量是來自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 ,緊緊同全國絕大多數人民站在一起 ,堅持實事求是 、群眾路線 、獨立自主的原則 。在黨的軍事思想 、土地政策等方面 ,也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實事求是 、與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發展歷程 。

在建國之後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黨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並結合新的實際 ,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思想 ,提出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毛澤東思想貫穿於各個組成部分 ,體現為實事求是 、群眾路線 、獨立自主三個基本方面 。

當然 ,期間也有過波折 。比如 ,1957年冬季 ,全國掀起以興修水利 、養豬積肥和改良土壤為中心的農業生產高潮 ,拉開了「大躍進」的序幕 ,一直持續到1961年1月黨的八屆九中全會 。「大躍進」體現了全黨全國人民盡最大努力把建設搞得快一點 、以爭取更多主動的迫切願望 ,但是 ,由於黨對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不足 ,由於背離了黨一向倡導的實事求是的原則 ,憑主觀願望和意志辦事 ,結果事與願違 。

第二次飛躍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即鄧小平理論 ,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形成的 。1978年12月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會議作出歷史性決策 ,把全黨工作着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實行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的一次偉大覺醒 ,孕育了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 。從這次全會開始 ,改革開放和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的大幕拉開 ,鄧小平理論也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上 ,鄧小平提出 ,「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 ,走自己的道路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 ,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 ,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 、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 ,創立了鄧小平理論 ,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1992年黨的十四大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 ,其中之一是提出用鄧小平同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武裝全黨的任務 。黨的十五大首次使用了「鄧小平理論」這個概念 ,並正式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 。黨的十七大創造性地提出並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概括提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

第三次飛躍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主要是在黨的十八大以來逐漸形成的 ,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 、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 、全面深化的轉變 ,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新局面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深刻總結並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 ,從新的實際出發 ,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同志對關係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學判斷 ,就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建設什麼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 ,提出一系列原創性的治國理政新理念 、新思想 、新戰略 。

以史為鑑 、開創未來 ,必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走自己的路 ,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 ,更是黨百年奮鬥得出的歷史結論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將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昂首闊步走下去 ,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結合當前我們的核心任務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也必須秉承實事求是 、密切結合中國實際的歷史經驗 。我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要學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 ,但在發展路徑 、評價標準等方面 ,不是能照搬歐美的那套一流大學標準 。

在高等教育領域 ,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 。首先是解答了「培養什麼人 、怎樣培養人 、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我國有獨特的歷史 、獨特的文化 、獨特的國情 。辦好中國的教育 ,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要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教育引導學生把愛國作為立身之本 、成才之基 ,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 ,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 ,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 ,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做到「為黨育人 ,為國育才」 。

20215月28日 ,在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 ,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要加強原創性 、引領性科技攻關 ,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基礎研究要勇於探索 、突出原創 ,拓展認識自然的邊界 ,開闢新的認知疆域 。科技攻關要堅持問題導向 ,奔着最緊急 、最緊迫的問題去 ,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發揮基礎研究深厚 、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 ,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 。

當前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 ,科學研究範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 ,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 ,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 。科學研究範式是一套規則體系的集合 ,包括建制環境 、研究路徑 、評價體系 、研究方法 、研究工具 、技術路線與研究模式等 。隨着科學存在形態完成從小科學向大科學的轉變 ,研究科學的路徑與模式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在小科學時代 ,科學研究範式奉行個人英雄主義 。而到了大科學時代 ,要想取得重大科學成就 ,遠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 ,研究從個人向團隊的轉變就是一種典型的研究範式變革 。

這裏涉及到舉國體制 。舉國體制在一些重大攻關項目上 ,在國內外都有成功的先例 ,但舉國體制也有其弊端 ,其一 ,沒有被選中的學科領域都將被邊緣化 ,發展受到擠壓;其二 ,一旦科研選點失敗 ,成本巨大 。在此背景下 ,中央提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通過政府力量和市場力量協同發力 ,凝聚和集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社會資源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難題的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 ,其特徵是充分發揮我國制度優勢 ,並綜合運用行政的和市場的諸種手段 ,尊重科學規律 、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 。

高校開展科學技術研究 ,要強調「四個面向」 ,提倡有組織科研 ,同時也應繼續堅持實事求是 ,根據本學科 、本單位的實際情況 ,制定更符合客觀發展要求的科研組織和管理制度 。需要仔細遴選 、精準定位與保持學科整體平衡 ,一方面在人事制度的保障下 ,鼓勵面向前沿和關鍵問題的自由探索 ,一方面在不影響整體科技佈局與發展的背景下 ,對一些關係到國家重大需求或重大發現的方向 ,實行強化攻關 。


分享到 :